人生中难免会有诸多不如意之事,在追求功名利禄之路上,有成也有败,这些都与个人的运气有很大关系,不单纯是个人努力的结果。什么事都这么想得开,自然就心情舒畅了。为了去掉好胜争名的私念,曾国藩常用“不忮不求”作为治心的内容。“忮”是嫉贤害能;“求”是贪利贪名。怠惰的人自己没有修养,嫉妒别人的人又怕别人有修养。曾国藩认为要想取得成功,先要去掉“忮”心,所以说人如果完全没有害人的心,那么仁就用不完了。而要想树立品德,先要去掉“求”心,所以说人如果完全没有求心,那么义就用不完了。不去掉“忮”,满怀都是荆棘,不去掉“求”,满腔就都是卑污。
曾国藩对自己、对他人都有客观的认识。他说:“人皆为名所驱,为利所驱,而尤为势所驱。”说孟子生活的时代,苏秦、张仪、公孙衍辈“有排山倒海、飞沙走石之势,而孟子能不为动摇,真豪杰之士,足以振砺百世者矣”。苏秦是个读书人,据说是鬼谷子的学生。他不甘心现状,在动荡的社会中跃跃欲试。他把战国时的游说之风,以及士人汲取名利的求实态度发挥到极至。
曾国藩身处名利中,又能时刻戒惧名利,因此他能对功名保持一定距离的窥伺。为此,曾国藩也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缓解,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心胸是他一直不断追求的,但人的性格一旦形成,往往很难有所更易,何况曾国藩身居高位,政务、军务缠身,要说不计名利是不可能的。他能够践行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,不断以古人心胸开阔者为学习榜样,读他们的诗作文章,体会他们在其中表达出来的光明磊落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