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分出来的小家称为“heya”或“hiya”①的地方有很多,原因是其发音和“隐居”很接近。“heya”如同“味噌部屋”或者“木柴部屋”这样的称呼,原来是在家的区划范围内建造的附属房屋。把房子用隔板分割开,正房的一个房间也可称为“部屋”,住在里面的人被称为“部屋住”。原来指主人夫妇以外的所有人,家庭人口多的话无法住在一个屋檐下,需要建造一些独立的小房,后来逐渐建到家以外的地方,已婚夫妇搬过去住。这个和正式的分家慢慢不好区别了。现在除了家的新旧和家的大小之外,两者也没有什么区别,慢慢就混为一谈了。不过,如果仔细考究,还是有些许差异的。老的分出来的新家一般规模比较小,而且本来就是如此,并不是后来变小的。这个从区划和构造上便可得知。成为雇农或雇工的人的家当然如此,而有血缘关系的叔伯兄弟,自古也都是雇农身份,他们并不是外人,而是原来住在一个屋檐下,作为本家的一份子共同生活的。换言之,就是住在不同房间的一家人。这个和最近大的新式住宅结构开始就不一样。那种新式住宅拥有自己独立的先祖祭坛,可以单独举行先祖祭祀。
七 今昔之别
“部屋”和“隐居”本来不能说成是分家,大家在下雨或休息的日子,白日不劳作,各自在家里活动,吃饭也是在炉火上简单地调理一下一起吃。节庆活动、插秧收割,以及制作大酱、咸菜这些比较需要人手的活计的时候,历来都是所有成员聚集到正房来,和正房的人一起做活儿、一起吃饭的。捣“糍粑”、做蒸食也是用正房院子里的大灶,其他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的工具,也都只有正房才有。换言之,出去住的人虽然住房和正房分开,但就像花一样,是花瓣围绕一个中心的集合体,而不是独立的生产和生活单位。这个或许可以说是我国大家族制的一个特殊的形态。然而,世事变迁,无论是家族内部,还是外部,都慢慢接受了小家独立的现实,再小的家也是一个家,这样的观念逐渐增强。这样虽然有好处,但是会让人觉得孤单。独立的新家尽力扩大自己的耕地规模,和本家平等地签订一日雇工或者物品借贷的合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