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致民间文学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,是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。由口传文化到印刷文化,再到当今的电子文化,这已成为必然的客观事实。尽管各种文化传播形式仍在并行发展,不可互相取替,但载体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对原有载体文化的信仰。正如周宪和许钧两位教授所指出的:
在口传文化阶段,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,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,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;印刷文化阶段,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,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(印刷物)中,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。印刷文化出现,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,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。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,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,更加带有批判、怀疑和“改写”原本的倾向。[13]
在当下社会,“权力政治通过历史的文本化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‘经典’,进而排除了非主流的、民间的、边缘的历史与声音,那些被文字等现代传播媒介书写、刻录的历史也就充当了强化权力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”[14]。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人更是对民间文化或多或少有片面的看法,认为民间文化是“不登大雅之堂”的、“粗俗”的、“浅陋”的、“下里巴人”的、没有多少社会功能的玩意儿。这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民间文化的审美价值、认识世界的价值和生活价值的结果。因此,这些看法既片面,又不深刻。美国学者林顿指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