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,要是细细考究起来,却并不完全是《水浒传》里描写的那样一个人。
宋朝蔡绦在他的笔记《铁围山丛谈》(卷一)里,提到了王伦:“当宝元、康定(约1041年)之时……会山东有王伦者起,转斗千余里,至淮南,郡县既多预备,故即得以杀捕矣。”这和《宋史》(卷二十二)载1120年(徽宗宣和三年)“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,遣将讨捕,又犯京东、江北,入楚海州界,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”,应该不是一回事,因为两者之间,至少相隔七十多年。但到了文学家手里,这时间差便不存在了。于是,在蔡绦眼里“转战千余里”的王伦,就成了施耐庵、罗贯中笔下的心胸狭窄的“白衣秀士”了。
但蔡绦记载的可信程度,自不弱于正史。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文人,而是奸相蔡京的季子。据《宋史·蔡京传》,宣和六年蔡京再起领三省,至是四当国,时年78岁,“目昏眊不能事事,悉决于季子绦。凡京所判,皆绦为之,且代京入奏,每造朝,侍从以下皆迎揖”。这就是说,蔡京内阁长官的工作,实际上是由蔡绦承担的。他笔下对于王伦的评述,当是依据官方正式文本而来,其权威性是毫无疑问的。由此而知,第一,王伦和宋江都是从山东地区揭竿而起,啸聚梁山泊,反抗宋王朝的农民起义队伍。但王伦规模大,转战千里,一直打到淮南,声势很大;宋江规模小,最远进入海州,即今之鲁苏接壤处。第二,二人的结局虽不一样,王伦被捕杀、宋江被招安,但他们起事后的作战方式、进攻策略、设立根据地、完善集团内部体制方面,基本上都相类似。